危害不亚于毒蘑菇,夏季吃海鲜小心贝类中毒
海虹又称贻贝、于毒青口、蘑菇淡菜,夏季鲜小心贝味道鲜美。吃海2024年5月20日,类中“食安秦皇岛”发布紧急提醒称,危害近期不要捕捞、购买、食用海虹等贝类。视觉中国/图 2024年5月底,在上海某海鲜排档吃完饭,林霖没喝酒,却有点“上头”,面红眩晕,约一小时后才有所缓解,就医后初步诊断为贝类中毒。 不止是林霖,贝类中毒事件近期在多地频发。 2024年5月28日,美国俄勒冈州卫生局(OHA)报告称,当地暴发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已导致至少20人患病。患者在海岸自行捕捞海虹(又称贻贝、青口、淡菜)并食用,部分已住院。4月28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报告一起麻痹性贝毒中毒个案,两名患者在家中食用海螺、扇贝、海蚌后,出现四肢和舌头麻痹、呕吐、晕眩等症状。 比起走红网络的“红伞伞白杆杆”“看小人跳舞”毒蘑菇,贝类中毒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贝毒的危害并不在毒蘑菇之下。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全球每年约有两千起麻痹性贝毒引发的中毒事件,死亡率达到15%。 贝类毒素造成的危害大,几乎每年都被权威机构提醒谨慎食用。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区域5月、东海6月高发贝毒,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蛤蜊等双壳贝类(指有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理事长王松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4-8月既是有害藻华高发季,也是多数双壳贝类陆续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特别是7-8月双壳贝类普遍消瘦。从安全和风味角度,夏季建议慎重食用双壳贝类。” 刚出现中毒症状时,林霖没有意识到原因,餐桌上都是熟悉的菜品,而自己并无过敏先例。他和朋友在网络秦皇岛检出海虹贝毒超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韩国一核电站泄漏29吨核废液,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正在调查
- 鲁信金禾两位博士后顺利出站
- 高标准大绿量实施城区绿化
- 今年日照市将加大打击走私力度
- 35家险企,谁已见变革曙光?|2024年度“金标杆”
- 虎山镇构建农民“半小时就业圈”
- 日照市粮食行业开展职业技能“比武”
- 我市将开展道路运输查(审)验工作
- 山东威海一冷库发生火灾,9人遇难
- 日照现代农业“满园争春”
- 日照市将开展评选“立德树人·感动日照好教师”活动
- 日照“五驾齐驱”扶助青年就业创业
- 43家银行,谁是全能冠军?|2024年度“金标杆”
- 32个项目获2012年度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奖
- 河山镇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
- 初识男女宾馆吸毒双双被行政拘留
- 闪婚:“那个女的不见了”
- 想成为慈善义工?快去慈善总会报名吧
- 日照市开展优秀童谣征集活动
- 东港乡间的“幸福农事”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