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发现牦牛适应青藏高原环境的分子遗传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5-05-08 02:02:0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在氧气稀薄的青藏高原,牦牛为何能不知疲倦地奔跑?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解析牦牛基因组,发现一种牦牛特有的肺内皮细胞类群,可能对牦牛适应缺氧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关成
。
在氧气稀薄的国学青藏高原,牦牛为何能不知疲倦地奔跑?现牦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牛适研究团队通过解析牦牛基因组,发现一种牦牛特有的应青原环肺内皮细胞类群,可能对牦牛适应缺氧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藏高传新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境的机制
牦牛是分遗维系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与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物种,以耐高寒、国学抗缺氧而闻名。现牦受参考基因组不完整等因素制约,牛适目前牦牛适应性相关分子遗传机制的应青原环研究进展缓慢。
据了解,藏高传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境的机制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分遗通过运用二代、国学三代测序技术等手段,分别构建了野牦牛和家牦牛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再结合普通牛数据,系统分析大片段结构变异在牦牛基因组的分布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牦牛及黄牛肺脏中内皮细胞群表达含结构变异的差异基因最多。通过比较牦牛与普通牛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基因片段。这些差异指向了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能够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在研究牦牛肺部单个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水平时,研究人员偶然发现血管内膜中的一种全新细胞类群,这种遍布牦牛肺部的细胞可能会使牦牛的血管更有韧性。同时牦牛的肺组织中存在较多的弹性纤维,能够增强肺的收缩能力,有利于牦牛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其恩表示,这项研究为系统开展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对分析动物适应高海拔和缺氧引发人体相关疾病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出圈”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理顺考古用地保障机制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布达拉宫建筑内存放着经书古籍等易燃文物,防火工作形势严峻。图为2022年12月1日,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队员正在训练。 人民视觉/图)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已经多次“出圈”:他曾参与《国家宝藏》的录制;2025-05-08- 1月21日,由哈尔滨飞往日照的CZ8739航班平稳降落在日照山字河机场。当日,日照山字河机场正式开通哈尔滨—日照—广州航线。据了解,该航班由中国南方航空A320型飞机执飞,09:30哈尔滨起飞,11:2025-05-08
- 日照讯记者 秦钊)“一单业务就省169万元,‘中澳自贸协定’的生效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月7日下午,鲁南(日照)航贸中心“中澳自贸协定货物通关专用窗口”前,报关员汪小姐高兴地告诉记者。12025-05-08
- 日照讯记者 孟凡虎)1月12日,我市举行军转民技术应用专家报告会。 报告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闫翠霞以《军转民技术成果发布报告》为主题,就智能仓储、智能物流以及卫星遥感、地面2025-05-08
- 经过通知发动、组织报名、网上投票、专家评议等环节,按照“重点从基层单位择优推荐”的标准,倾向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综合网上投票和专家投票,评选结果如下:一、评选“最美民政人”10名)姓氏笔画排序)邢桂臻莒2025-05-08
最新评论